一、发展历程
香港的证券交易最早见于19世纪中叶。到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成立时,香港始有正式的证券交易市场。该会于1914年易名为香港经纪商会。香港第二间交易所——香港股份商会于1921年注册成立。两所于1947年合并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并合力重建二次大战后的香港股市。此后,香港经济快速发展,促成另外三家交易所的成立——1969年的远东交易所、1971年的金银证券交易所以及1972年的九龙证券交易所。
在加强市场监管和合并四所的压力下,四所时代于1986年3月27日划上历史句号,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在1980年注册成立并于1986年4月2日开始运作。联交所与香港期货交易所(期交所)于2000年前实行股份化,于2000年3月6日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香港结算)合并于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旗下,并在同年6月27日以介绍方式在联交所上市,成为世界首批上市的交易所集团之一。
香港交易所于2000年6月27日以介绍方式上市,成为世界首批上市的交易所集团之一。
香港交易所集团经营证券和衍生产品以及相关的交易及结算服务,上市证券品种丰富,包括现货、期货和期权交易等市场,也是香港上市公司的前线监管机构。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还包括全资控股的国际性金属交易所- 伦敦金属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LME)。
二、市场概况
截至2016年6月30日,港股总市值约23万亿港币,全球排名第8位,日均成交额约657亿港币。香港上市公司共有1902家(包括主板和创业板)。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966家(包括152家红筹公司、231家H股公司及583家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总数占比达到51%,总市值及成交金额约占整体市场的70%。
· 红筹公司:一般指在海外注册,经国资委/发改委批准注入国有资产的上市公司。
· H股公司: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成立并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到港上市的公司。
· 民营企业:泛指境内民营企业。很多通过股东在境外注册离岸公司,该离岸公司以现金收购或换股方式取得境内企业原股东持有的全部股权,以境外公司作为上市公司主体在香港实现上市。
香港联交所证券市场有主板和创业板两个交易平台,为不同类型的公司提供集资市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在香港联交所证券市场主板居于主导地位。主板中,金融行业的市值占比高达28%,为市值占比最高的行业;消费类公司数量约36%,为数量最多的行业。油气服务、金融业特色公司(如交易所、资产管理公司等)、可选消费(如电影与娱乐、专卖店、博彩、餐饮等)、电信和科技(电信公司、互联网与软件)等行业也占比较大。
· 主板:为业务基础较稳健而又符合盈利或其他财务要求的公司而设的市场。在主板上市的公司包括大型公司及银行以及公营机构及地产发展商。
· 创业板:第二板和通往主板的踏脚石,为不符合或未符合主板上市要求的公司而设。
香港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十分均衡。根据2014/2015现货市场交易研究调查,大约50%的成交额来自机构投资者,当中来自海外的机构投资者成交占逾一半,另约一半来自香港与中国内地的机构投资者。香港证券市场有30%的成交额来自个人投资者,其中三分之二来自香港,另有20%的成交额来自本地经纪的自营交易。
三、市场吸引力
截至2016年6月30日, 香港上市公司来源于全球26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国际化程度较高。
一般来说,香港上市公司具有高分红的传统,派息率及股息收益率相对较高;2015年主板整体市场的股息收益率约为3.7%,恒生指数的10年平均派息率达到35%。
上市公司估值方面。截至2016年6月30日,香港上市主板公司平均市盈率约为10倍,和全球其他主要市场相比估值较低。纵向比较而言,恒生指数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均处在历史低位区域。
香港市场没有涨跌幅限制,但于2016年8月22日引入市场波动调节机制,实行T+0当天回转交易,也就是当日买入的股票后可于当日卖出,令交易效率更高。
港股通使内地投资者投资香港证券市场变得便捷:投资者可以直接使用深港通下的港股通账户进行交易,而无须去香港开户,简捷高效。
港股通投资者直接以人民币与证券公司进行交收,避免人民币出入境的不便,且不受每人每年5万美金的结汇、换汇额度限制。